根據 2025 年 7 月 31 日數位產業署發布的《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新定義「應用」、「開發」、「研究」這三種 AI 人才的專業與職責,無論你是非理工背景或是剛入門,只要掌握關鍵技能,就能找到 AI 職涯起點。這篇文章將帶你釐清 AI 人才類型、能力要求與認證,讓你在 AI 職涯找到方向。
AI 人才分成三類,你是哪一種?
三種類型的 AI 人才,不僅專業技能截然不同,對應的發展路線也各有差異,以下整理出各類型 AI 人才的職涯定位與能力需求,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起點與學習重點。
一、應用 AI 人才
這類人才懂得把 AI 工具應用在日常工作中,像是用 ChatGPT 協助撰寫文案、用 Midjourney 做視覺設計,或導入 AI 工具優化工作流程
常見職稱
AI 導入顧問、流程優化專員、AI 應用規劃師等
具備能力
- AI 基礎概念與倫理觀念
- 熟悉常見 AI 工具
- 能設計與職務相關的 AI 解決方案(如行銷、人資、教育場景)
學習建議
學會 ChatGPT、Notion AI、Midjourney 等常見工具,再補強 Excel、Power BI、資料分析邏輯,累積應用案例。
➤ 延伸閱讀:AI 人才時代來了!Yourator 帶你解構未來職場新樣貌
二、開發 AI 人才
負責模型開發、系統串接與部署,技術門檻較高。
常見職稱
NLP 工程師、CV 工程師、LLM 系統開發者等。
具備能力
- 程式語言能力:Python、SQL、R
- 技術框架操作:TensorFlow、PyTorch、Pandas、Keras
- 開發技能:模型訓練、API 串接、部署維運
學習建議
建議補強機器學習、LLM 應用等課程,建立 GitHub 專案並參與 Kaggle 比賽或線上實作任務。
➤ 延伸閱讀:AI 時代的職場生存術: 4 項軟實力讓你成為 AI 無法取代的優質人才
三、研究 AI 人才
專注於演算法創新與學術研究,常在大學、研究機構或大型 AI 實驗室工作。
常見職稱
AI 研究員、人工智慧研究助理、機器學習研究員、深度學習研究員
需要具備的能力
- 深入理解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理論
- 能閱讀與撰寫 AI 論文,參與技術討論
- 熟悉 Transformer 架構與前沿模型(如 GPT、LLaMA)
建議學習方向
建議關注頂尖會議(如 NeurIPS、ACL、ICLR),參與論文研讀社群、投稿研究成果或貢獻開源社群。
三類 AI 能力認證,幫你站穩 AI 職涯起點
除了自己摸索學習,未來企業也會看你有沒有拿到 AI 認證,作為實力和潛力的參考。這些認證分成三種類型,對應不同的職涯起點與方向。
素養類認證:認識 AI 是什麼,擁有正確的觀念與思維
適合剛接觸 AI 的工作者,幫助建立基本知識結構與應用理解,尤其適合想朝 AI 應用人才發展的人。
代表認證
-
iPAS AI 素養級認證
-
人工智慧工程素養認證
-
TQC 生成式 AI 應用與技術認證(實用/進階/專業)
工具類認證:熟悉常見 AI 工具,具備實作操作能力
擁有特定 AI 工具操作能力,如:影像生成、資料自動化分析、ChatGPT 應用等,此外這種類型的認證,也很適合企業用來培訓員工,幫助員工跟上 AI 時代的浪潮。
代表認證
-
AWS Certified AI Practitioner
-
Microsoft AI-900: Azure AI 基本概念
-
Google Cloud 機器學習證照
專案類認證:具備獨立完成 AI 專案的能力
這類認證最具挑戰性,通常要結合 AI 知識與技術才能獲得資格,像是資料收集、模型建置、系統部署等流程,適合朝開發 AI 人才或 研究 AI 人才邁進的工作者。
代表認證
-
IBM AI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
Databricks Certified Machine Learning Professional
成為 AI 人才,從選對方向開始
AI 不再只是理工背景的舞台,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職涯路徑,無論是會使用工具的應用 AI 人才、能開發模型的開發 AI 人才,或是推動技術創新的研究 AI 人才,每種角色都擁有他獨特的價值,不用剛開始就會寫程式或學全部技術,重要的是找到 AI 職涯的切入點,只要從今天開始逐步前進,相信成為 AI 人才的道路會愈來愈順遂。